扩围后,我国碳市场覆盖排放量将超过全球其他主要国家和地区碳市场覆盖排放量之和,彰显我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综合运用经济手段加快推进低碳转型,为全球气候行动注入强劲动力。
近日,特朗普政府的政策引发不少讨论,尤其是关于中国将如何应对这些政策。要清醒认识到,无论国际形势如何变化,全球绿色低碳发展的趋势是不可逆转的。美国虽然退出了《巴黎协定》,中国将始终坚持绿色发展道路。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扩大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行业覆盖范围”。近期,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首批核证自愿减排量完成登记,标志着全国碳市场建设又向前迈出重要一步。
近日,国家认监委正式发布《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通用实施规则(试行)》和中国产品碳足迹标识,这是我国首个系统性产品碳标识认证制度文件。该文件的发布,标志着构建全国统一的产品碳标识认证制度工作取得关键突破。
当下,全国碳市场虽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启动上线三年来成交额约270亿元,成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碳市场,但仍存在一定局限。目前,全国碳市场仅聚焦能源供给侧行业,交易主体也仅涵盖供给侧企业。从碳市场发展路径规划以及国际先进经验来看,未来全国碳市场要想进一步拓展与优化,提高市场活跃度,循序渐进将能源需求侧纳入行业覆盖范围,并逐步引入需求侧工业企业乃至个人消费者参与市场交易是必然趋势。
数字化能碳管理中心是支撑工业企业和园区提升能耗双控和碳排放双控管理水平的信息系统和基础工具,为加强工业节能降碳管理,支撑构建系统完备的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编制了《工业企业和园区数字化能碳管理中心建设指南》。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笔者认为,碳现货市场与碳金融市场,共同构成了助力国家绿色战略落地的重要支撑,而后者则亟待创新与完善。
今年两会,从政府工作报告到代表委员们的议案提案,无不体现对“双碳”目标践行的关注。两会上,代表委员们围绕碳市场、绿色金融、产业政策、政策协同和补贴激励等方面提出了多项议案提案。这些议案提案充分体现了政策支持在双碳目标落地中的关键作用。
首批CCER正式签发,自愿碳市场建设取得重要实质进展。多位业内人士表示,首批项目签发了近1000万吨的CCER,市场价值已超8亿元。这意味着CCER重启之后,市面上有了新的CCER减排量可用于交易,标志着CCER交易进入了实质性阶段,为市场的活跃和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我国海上风能资源丰富,海上风电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其加快发展对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国家能源局公开信息显示,截至2024年12月底,全国风电装机容量已达5.2亿千瓦。2015年—2024年,我国海上风电累计装机容量从162万千瓦增加至4127万千瓦,约占全国风电累计并网容量的8%。从2021年起,我国海上风电累计装机位居全球首位。